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5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专版
2018年05月25日

别样的腔调

   本文字数:3044

黄丽娟

了解一座城市的气质,也就是腔调,最有效的方式是去走街串巷,用心感受身边的一事一物一景一人。因为,这是直接感知一座城市温度、厚度、丰度的媒介。

早春二月,静静的庙港河早已醒来。薄薄的阳光,撒在河面,泛起圈圈金色的涟漪。

站在人民桥上,向南或朝北眺望,庙港河的风姿便一览无余。蜿蜒曲折的河道,似窈窕女子的小蛮腰。远处的石拱桥,安逸地横卧水面,漂亮的弧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充满了哲学的美意。两岸,丝丝垂柳已吐出绿芽,仿佛能工巧匠编织成的道道珠帘。最显眼的莫过于西边岸上的那几棵梅树,有的开黄花,有的开红花,相映成趣。想来,这段时间该是梅花小主们争芳吐艳、独领风骚的大好辰光,因为,待到阳春三月,就该桃花杏花梨花粉墨登场了。自然界从来都是一花一候,急不得,也慢不得。与植物相比,我们有时候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点?

曾听上了年纪的友人说,很久很久以前,庙港河可谓是汇龙镇的母亲河。宽阔的河道异常闹猛,船只往来不停。女人们在河边洗菜、洗衣,孩子们在跟前戏水打闹。尤其到了夏天,庙港河简直成了孩子们天然的洗浴场和游泳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庙港河默默地滋养着两岸一代又一代的子民。那清清的河水哟,带来了多少美妙的传说?又带走了多少动人的故事?

料峭的春风吹拂着我的发丝,撩拨着我的思绪。眼前的庙港河,俨然成了城市的一条景观河,河中虽无船只往来,但鱼虾畅游、荷莲生香,两岸亭台楼阁、树木葱茏,市民健身散步,络绎不绝。跟昔日相比,庙港河更多了一份妖娆,更多了一份雅致。

有河,就有桥。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千百年来,人们爱桥、颂桥,衍生出了许多关于桥的典故与诗篇。比如杭州西湖的“断桥残雪”、西安灞桥的“折柳送别”等,都美得极富诗意。而在启东人眼里,庙港河上的人民桥不仅是连接城区的一个重要交通节点,也是连接着启东的历史与现实,连接着启东人对于城市的记忆与情感。她横亘时空,不再只是一座桥,更是一座城市的标志,一段难以抹去的记忆。

据汇龙镇镇边一些老居民回忆,当时的城区很小,就是以人民路为中心的方圆几公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汇龙镇照样是热闹繁华的。尤其是人民桥,行人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颇有点清明上河图中的意味。重建后的人民桥坚固而又美观,然不管她怎么改变,有一块纪念碑始终与她不离不弃,那就是“启东人民首战日军纪念地”纪念碑。这块碑现在就在人民桥东北桥头处。人民桥与之浑然一体,不仅承载着车水马龙、熙攘人流的通行,更展示了解放前启东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英勇壮举,它是一条象征人民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桥,在启东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如今,市民和游人从这里走过,仍然能够品味悠长的历史与浓郁的文化。

在人民桥头西侧,烽火楼的重建又为庙港河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两层木结构小楼,飞檐翘角,雕花门窗,典雅而又不失古韵。看到“烽火”两字,往往会脱口而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随即脑海中汹涌而来的是战火纷飞的场面。然而,这与我们的烽火楼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当年的烽火楼是“启东第一楼”,登楼远眺,整个汇龙城尽收眼底。有趣的是,这楼并未作为观光点,而是作为消防站存在的,站得高,望得远,第一时间内掌握火灾险情。据说,当时还没有先进的消防设施,消防救火是靠一种比较原始的、用杠杆原理操作的消防设备,三四个人手抬着就可以出警了。不得不说,烽火楼在启东消防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若说人民桥、烽火楼为庙港河增添了历史厚重感,那河东岸的人民桥菜场则让庙港河更有了人间烟火气。店主们卸下门板,开门迎客;小贩们摆开摊位,亮出嗓子……那一声声叫卖声,那一阵阵食物的香气,那一群群忙碌的身影,那青枝绿叶的蔬菜,那活泼水灵的鱼虾……无不彰显着人们活色生香的日子。不管热闹还是寂静,庙港河自始至终就像温柔敦厚的母亲,安静地慈祥地注视着他们。

随着岁月的更迭,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地向前滚动。但,桥始终在那里,河也在那里。一座桥、一条河,就是一座城市的缩影,它们见证了城市的兴衰,见证了百姓的苦难与幸福。

与庙港河、人民桥相比,公园道无疑是刚刚迁入小城的“外来户”。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些明清古建筑都是花重金从外地迁建过来的,共五栋。那一栋栋古色古香的江南建筑,粉墙黛瓦,檐牙高啄,雕花悬窗,再配上那高低错落的马头墙,呈现出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让人不禁想起“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说。

公园道所处的环境也很有特色,左邻是热闹的海鲜排档一条街,右邻是肃穆的佛教古刹法音寺,旁边还紧挨着美丽的灵秀公园。透过公园道正门口那高大的门楼,可以清楚地看到法音寺的中天塔。不禁想,在这样的街道享用美食,除却美食的色香味,在意境上,该更胜出一重吧。

迈入公园道,五栋古建筑错落有致,既有不动声色的隔断,又有天衣无缝的相连,令人觅到了曲径通幽之妙趣。徜徉于此,竟有了一种时光倒流之感,仿佛回到了清朝。尤其看到那高高的戏台,脑海中浮现出各种生旦净丑们粉墨登场的场景。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不知此戏台上演出的又将是怎样一出出人间大戏呢?

目前,公园道的建设还在精益求精之中,但整个布局已浑然天成,脉络分明。假山、小池、石径、修竹、桂树、梅花……都有了好去处,令人驻足不前。来到万年殿前,大家都被门楣上的“万年祁蜡”中的“蜡”难住了。难道读“蜡笔”的“蜡”?如果是,那又是什么意思呢?正当大家莫衷一是之时,参观团队中一位博学多才的老师揭晓了答案,此字读“Zha”的第四声,表示古代年终的一种祭祀名。身为语文老师的我不禁有些汗颜,孤陋寡闻真伤不起呀。

大家说笑之余,我突然想起朋友在圈中曾提到这里有棵百年古梅树。或许有缘,我一眼就认出了那棵古梅树,就在万年殿前。皲裂黝黑的树皮,参差不齐的枝条,看似乱得没有章法,实则隐藏着我们难以破解的生存密码。那一朵朵粉红的梅花,娇艳欲滴,似乎在向我们数说着花开的喜悦。而那一粒粒鼓鼓的花苞,则像一个个害羞的姑娘,等着心爱的人来认领。朋友感叹,宅子是老的,花叶都是新的。是呀,老树长新叶、开新花,还有比这更为欣欣向荣,更为生生不息所带来的欢欣鼓舞吗?

听闻朋友即将在公园道里为小朋友们讲授阅读与写作课,真心羡慕有如此文气雅静的环境。即便不读书,就发发呆也是美的。门锁着,我透过花格门,瞧见一张张四四方方的小桌整整齐齐地排列于屋内,讲桌前的那面墙上有精美的木雕,一幅对联恰如其分“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样的格调,令我联想起鲁迅的“三味书屋”来,但愿朋友也有着寿镜吾老先生的气度和学识,方不辜负于此境此情。其实,我更愿意在这样的环境里,择一方而坐,泡一杯茶,执一卷书,让时光静静地漫过我的心扉。

走到公园道的南边出口处,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巍然耸立的石牌坊。坊栋上雕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狮子滚球等,尤其是那些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再看石牌坊上刻的“嘉靖”字样,顿觉一惊,明朝的建筑啊。那一路走来的光阴,丰厚浓郁,而又醇香如初。如今,它施施然走进了小城百姓的视野,实乃小城之福气。从此,它扎根在这块年轻的土地上,与我们风雨同舟,日月共辉。

长街短巷,诉不尽城市的芳华与传奇,一条河、一条桥、一座寺、一个古建筑群……承载的文化内容,远在街巷之外。日暮时分,徘徊在庙港河畔,这时候的她安谧自然,像是一位熟睡了的老人,经历了百年的人间烟火,昼夜的街容街貌都是她的一笑一颦。这时候,我已然听到庙港河的涛声、法音寺的诵经声以及公园道梅花盛开的声音应和在一起,这就是城市的别样腔调。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