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8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影像
2018年08月10日

黄仓镇老街:

时光深处的深情吟唱

   本文字数:1272

文/姜洪泉 图/姜新春 郁卫兵 老苏

 

这是一条有厚度的百年老街,这是一座有温度的现代新型集镇。

踏着热浪,我们驱车沿336省道西行,约半小时车程,来到了位于启东最西首的黄仓镇老街。一踏上这片热土,有关黄仓镇由来的传说,便过山车般地掠过脑际。

清咸丰年间,南沙小镇有一姓黄名大郎的富人,粮仓丰满。年过五旬,经营钱庄。人们为揶揄他的为人狡诈,暴戾凶横,“黄狼镇”由此得名。因“狼”、“仓”两字,沙地谐音相近,久而久之,“黄仓镇”之称便流传至今。从记事起,黄仓镇乃富足的代名词在我心里打下了烙印。

极目远眺,纵贯其中的宽心河将老街一分为二。河东,足有一二百米长、五米宽的白色水泥路,替代了青砖铺就的“鲫鱼背”。“伫立”两侧的严家饭店、黄家木行、赵家印染点、樊家茶食点等老字号,改扩建后或转行,或出租,或挪作他用。唯有尚在的墨绿色外墙的邮电所,以及留有“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字样的供销社旧址,还能窥见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子;河西,黄家粮店、黄家酒店等名号已难觅“芳踪”,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农家小楼,倒是占地数十亩的宗教圣地——海潮寺成了老街标志性建筑。

推开沿街的轶昌村38组38号住户的院门,81岁的女主人黄振芳与我们热情地打着招呼,让座、倒茶忙个不停,还主动提出当我们的“向导”。这位当过农具厂会计、在老街上生活了近70年的老人,声情并茂地向我们讲诉着老街的过往。自己从河西搬来时,老街只有老鼠尾巴那么长,后来发展成吃穿用配套设施样样有的集镇,还曾是乡政府的所在地。

最令老人感慨和感动的是,栖身老街的数十户住户和睦相处,相敬如宾。数十年来,邻里间从未红过一次脸、拌过一次嘴、吵过一次架。谁家电线短路了、电视机坏了,或者有个头疼脑热的,一个电话或隔墙一喊,准会马上有人伸出援手。老夫妻俩生活得十分幸福,膝下的三儿一女有退休的,有在省城和镇当机关干部的,生活和和美美。

似乎,如此和谐,于老街无处不在。93岁的老党员赵文兰是土生土长的黄仓镇人,她还清晰地记得,1949年,镇上遭受罕见的特大台风袭击。自己蜗居的用高粱秸秆搭成的“草垛”被台风卷走,身为孤儿的赵文兰被好心的邻居接到家中,给吃的、给穿的……

与黄振芳老人家一墙之隔的“老年关爱之家”,安置着37位孤寡老人,年龄最长的102岁。其创办人是从事玻璃仪表生产多年的乡办企业法人朱永祥,他说:“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给镇上孤老病残者添一点温暖。”

拾级而上,我们来到绿树掩映下的海潮寺。这里,杏黄色的院墙,青灰色的殿脊,显得古朴而又庄重。正商议寺院扩建事宜的住持明宝法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交流中,我们得知,今年5月15日,海潮寺参加了启东市特殊教育学校举办的“热烈庆祝第二十八次全国助残日”活动。活动现场,海潮寺惟智法师受住持明宝法师委托,向该校捐赠职业教育经费1万元……

“仓廪实而知礼节。”尽管岁月的斑驳,令老街上的那景、那物无法复原。然而,目及之处,我们强烈感受到有一种力量,在见证并激励老街的高质量发展。步入新时代的老街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祖祖辈辈的老街人民用担当、用行动,传承和演绎着现代文明。而这“礼节”,正是黄仓镇老街独有的精神所在、魅力所在和希望所在。

扫码看更多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