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9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综合
2018年09月14日

老家的住房

   本文字数:1240

这些年,每次回海复镇老家,见到村里新盖的漂亮小楼,总会心情复杂地驻足观望一会儿。此刻,时光倒转,被岁月模糊了的一代代老旧住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房屋变迁又清晰地在眼前闪过。

(一)

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村里先是草屋当家,再是小梁细椽“五架头”,几十年变迁,乡亲们的居住条件总是寒碜不已。直到从80年代初起,乡邻们的住房才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逐渐升为全砖瓦结构的“七架头”。那些年里,经济宽绰些的人家,梁刷红漆椽上桐油,黛色的砖板打白线,工艺色彩浓浓。随后,不少人家还建起了双页的出头门、六宫格的窗户、小雨篷、长走廊,真可谓颜值与气质并存。“砖混”打底,每逢夏秋,人们延续了祖祖辈辈的台风恐惧症也一扫而光。有趣的是,从那时起,台风倒少有光顾。

村里的房子似乎成了“免检”产品。那时的住房面积,已经宽松了不少,许多人家设起两房头,其中一房,是小少爷、小公主的“生活特区”。新型的瓦房宽大高耸,一宅连一宅,显出几分古色与庄重。仰望着,忽然生出一丝遐想:那些旧时落魄的燕子们,何不飞来安个新家,这里寻常百姓的房子,哪家不及王谢之堂?

(二)

进入21世纪后,村里的楼房像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小村进入“楼时代”。一个熟悉而又久违了的声音在村落里回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老百姓笑来蹲上蹲下。”这句早年的宣传语,从久远的年代穿越而来,成为追梦50年人们的圆梦表白,也成为了楼房村的画外之音。

初期的楼房还是带着几分的初级与稚嫩。这两上两下的楼房,直统统,像两只相叠的火柴盒,光秃着顶面,还有顾不上修边幅的……难怪,楼房实在是个巨额消费的奢华工程。但村民们显得自信,说是社会发展快,稍待时日,“顶层设计”定能一一到位。

那阵子,新楼里时时飘出“月儿弯弯照高楼”的唱句,歌声一扫当年的悲怆,洋溢出的是房主人的自豪与满足的心境。是的,同一首歌,不同的天地,从草屋里走出来的人们,进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时代,换了人间,怎能不高兴?

(三)

长江后浪推前浪,才领风骚十数年的老家楼房向“升级版”挺进。一心想着“更上一层楼”的人们,对老旧楼动起了“外科手术”。敲敲补补,用后面的智慧一一弥补前面的硬伤。

打铁没样,边打边像,就捯饬出了时兴小楼。眼红的邻居跟着依葫芦画瓢,越画越美,青出以蓝。也有嫌烦的,干脆从头再来,找个别墅图样,盖起新楼,气派一级。从那时起,抽水马桶、浴缸等现代卫生设施,也进入了农家小楼。

“造屋千间,总缺一间”。有人还加盖了厢房,同样是琉璃瓦、墙面砖,新型别致的楼房列满了小村版图。红花配绿叶,村里的环保、绿化、美化一起升级。宅院里,绿树成荫、花果飘香,庭前时蔬季季青,楼后池鱼年年养,还有更诗情画意的翠竹林、小花园、喷泉池,藤阁架下挂千秋,鹅卵道边摆石凳……蓦地想起一则广告:“一宅一世家,一家藏天下。”

住房,是生活的依托,身心的港湾,还透着成就与尊严。住房,还是历史的坐标,时代的产品,一次次升级换代,哪个不是由社会的发展所催生?小村的人们,从心底里感激这个快速发展的好时代。

(朱圣家)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