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10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综合
2018年10月19日

回乡的路,越走越舒畅

   本文字数:1045

家有老母,周周回乡。从城里到老宅,有30公里。37年了,无数次行走在家乡的道路上,每一步,都记录了时代前行的印记,每一步,都能感受到乡间风景的日新月异。

1981年11月2日清晨,我参军离家,从启(东)海(门)交界处一个偏僻村庄到乡政府集中。久雨放晴,出村的土路太过坑洼不平,大姐送我,姐弟俩无法骑行,只好推着自行车行走了四五里。尽管如此,我仍然庆幸,老天没有再下雨,要不然,我会像前几天一样,踩着泥泞的路一滑一蹿,不淋个浑身雨水、溅个满身泥浆、累个筋疲力尽,是断断到不了镇上的。

1985年临近春节时,我回乡探亲,一路上担心,若家乡在下雨,我穿着解放鞋如何从泥泞不堪的村道上回到家?不曾想,到了村口,发现进村的土路上已薄薄地撒上了一层煤渣和砖屑,走在上面,脚下发出吱吱声响,感觉如迎宾的乐曲。后听邻居介绍,尽管大雨后还得经常补撒煤渣,但道路不再像从前那样难走了,也算告别了世世代代的“烂泥路”。

过了四年,我退伍回乡,再进村口,发现原来的煤渣路已经换成了“砖街”路,只是村里穷,这“砖街”只铺了路中心,没多久,路面被进村的拖拉机碾得高低起伏面目全非。

“砖街路”终究好景不长,村里后来顺应民意,1995年举债修筑了中心沙石路,还拓宽了路面。就在随后的几年里,村民一家家盖起了崭新的楼房,数以吨计的建筑材料由拖拉机经这条道路运进了村。大家都感叹,如果没有这条路,挣钱再多,也只能靠手提肩扛才盖得了新楼。

村里的沙石路修修补补,时好时坏。时间久了,大家对“晴天扬灰、雨天溅泥”的路况皱起了眉头,加上周边一些富裕村率先建成了水泥路,大伙儿琢磨着啥时也能走上这样的宽敞大道。盼啊盼,2008年秋天,村里的中心沙石路一下子演变成4.5米宽的平坦水泥路,乡亲们那个乐啊!竣工这一天,母亲与四五个老姐妹结伴而行,爽朗的笑声至今仍回响在耳边。

路在延伸,接长的是乡亲们节节提升的幸福指数。自此后,村里先村西、后村北、再村东,相继连接起3公里水泥路,实现了所有村组道路的“白色化”。在此过程中,村里先后实施了道路两侧绿化、安装监控探头、设置警示路标3个道路安全与美化工程。去年年底前,还在全路域安装了路灯。从此,每个黄昏,在“不落的月亮”下,村里的大叔大嫂们信步于此,笑声不断。

水泥路,幸福路,每次走上回乡的路,从最早的自行车,到后来的摩托车,再到现在的小轿车,有一种别样的惬意感受,有一道别样的新鲜风景。这不,村里去年刚刚在村南拓展了7米宽的新“中心路”,又要将老宅前的南北水泥路改造成同样宽阔的“大马路”,听说日后公交车就要开到老宅前的叉路口了。呵,幸哉,我期待!

(姜斌)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