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11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影像
2018年11月09日

永和镇老街

十字老街韵味长

   本文字数:1631

文/姜洪泉 图/姜雨蒙

 

这是一条老街,古朴不失典雅;这是一幅画卷,恬静不乏唯美;这是一座丰碑,浑厚不无庄重。

初秋时节,笔者踏访位于南阳镇永和村的永和镇老街。与众多的老街一样,这里,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据载,上世纪初,宋德培、李明秀等名仕沿惠阳港河(今聚阳河)东侧,由南向北盖起了对面市房用于经商,长约1公里。那时候,商贾云集,名号荟萃。数得上来的有骆泰和粮行、慎余京南货店,还有黄大有花行、宋天和烟纸店、同济堂药店等知名店铺。取义“和气生财”,老街便由此得名。与众不同的是,现今永和镇桥东侧的一条东西向街道,与南北向街道垂直相交,呈经典的“十”字状。印象中,如此造型,在所有的老街中还是不多见的,令人啧啧称奇。陪同采访的永和村退休老支书滕王星介绍,别看这东西向街道只有短短的百米长,原永和乡乡政府和久负盛名的永和中学就坐落于此。

沿永和老街桥向南,由白色水泥替代青石板的街道蜿蜒伸展,两侧的古老建筑和居民小楼鳞次栉比。街上虽有点静寂,但看不出有半点的“萧条”,所有的住家或店面很少有关门闭户的,路过的居民脸上也挂满了笑容。

永和村2组114号的朱美英,嫁到老街已经有29年了。说起老街的发展变化,快言快语的她竹筒倒豆般地介绍起来。结婚当初,自己的婚房是公爹从原乡农具厂买来的一间茅草屋。那时候,遇上下雨天,屋里接雨的盆盆罐罐到处都是。半夜三更,咚咚作响的滴雨声,搅得人睡不着觉。盛夏,草屋内闷热难耐,家里也没有电风扇,自己拖着3个月的身孕下河洗浴纳凉;隆冬,嗖嗖的西北风穿过草屋,冻得人瑟瑟发抖。多亏了党改革开放好政策,丈夫到外工地做电工,自己也在附近的私营企业打打工,家里盖起了2层小楼房,热水器、电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应有尽有。说起今天的好日子,朱美英笑来合不拢嘴。

刚10点半,一阵熟悉的“锅碗瓢盆交响曲”从永太街46号传来。推门一看,穿着白背心的郁文扬老人家正神情专注地在液化灶上炒菜。桌上,放有一盆刚起锅的红烧肉,满屋子飘香。寒暄中,得知老人今年82岁了,是土生土长的老街上人。老夫妻育有三儿一女,分别在中铁18局、长春、南通等地工作。郁老手指铅灰色的顶砖和酱紫色的梁板说,自己居住的屋子原是个茶馆,已有100多年历史了,直至去年才翻修。当问到老人想不想搬离老街去儿女家,老夫妻俩直摇头,那份惬意、那份依恋溢于言表:“我俚在这儿生活了七八十年了,对这一草一木都有感情了。再说,现在安居乐业,吃穿用一样勿缺,不想挪窝了。”

徜徉中,一幅“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的对联,深深吸引了我们。尽管对联的底色因年久泛白了,但那份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依稀可见。这是一个供应米白酒的酒坊,在老街上家喻户晓。进屋环顾,22只一米长口径的大缸并行排列,磅秤、锅炉、冰箱等采购酿制设备应有尽有。业主是永和村1组的李圣萍,她热情地与我们攀谈起来。每年春节前一二个月,是酿酒的旺季。现在生活水平高了,顾客的嘴也变得“刁”了。用普通大米酿制的米白酒都卖不出去了,这里供应的米白酒是纯糯米酿制的,逢年过节成了周边邻居的抢手货。她说,现在干这老行当的很稀有了。尽管生产时节短,也赚不了几个钱,但想到常年在外打工的乡友们,回老家过年时能舀上几壶纯正的老白酒,品一品久违了的“家乡味道”,还是感到蛮开心的。握手道别时,我不禁想起了“美味招来云外客,清香引出洞中仙”的诗句......

信不,在永和镇老街,你也能欣赏到“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江南美景。从酒坊出来,我们信步来到永太街86号吴雪礼家。女主人把我们引到沿河而建的小花园观赏,这里别有洞天。鹅卵石铺就的便道、天然化石材质的柱子、深紫色的清水亭台;茵茵的草坪上,一张桂花石制作的巨形圆桌置于正中。还有,黑松、紫薇、五针松、羽毛枫等名贵花木,目不暇接。笔者陶醉其中,为主人热爱生活、诗意生活的激情而感动和感染。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看,比邻老街的母亲河——聚阳河碧波荡漾;听,那潺潺流水,正是永和镇老街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激越鼓点,也是纯朴、勤劳、多梦的老街人民为幸福生活而不辍奋斗的奋进号角。

 

扫码看更多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