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11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民生
2018年11月16日

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通过国家级认证以来,将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了10倍

一年救回130多名心梗患者

   本文字数:1408

本报记者 朱雨杭 通讯员 王柳柳

近日,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到一封情深意切的感谢信,写信人耿德根的老伴两次突发心肌梗死,危在旦夕,都被心血管内科的医护人员千钧一发间抢救回来。

老人心脏骤停,医生“起死回生”

8月31日下午,耿德根发现老伴持续胸闷、出虚汗,当即将其送往市人民医院。血管造影显示,病人心脏上一根大动脉完全堵塞,被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病人通过胸痛中心绿色通道被推进了手术室,经半个小时手术,病人神智恢复正常。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耿德根和老伴准备出院,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9月10日下午,病人如厕后突然两眼上翻,瘫软在地,且失去了意识。耿德根立即喊来医护人员,经查诊,病人没有自主呼吸,大动脉博动消失,心脏骤停。主治医师沈琦博和其他医护人员立即启动胸痛中心的抢救设备进行心肺复苏,予以电除颤2次,同时维持胸外心脏按压,很快病人恢复了自主心律和呼吸,神志转清。原来是心脏大面积心肌梗死后,虽经过积极救治,但仍有一部分心肌细胞坏死,导致了严重的室颤发生。幸亏医护人员反应神速,这次抢救仅用了1分钟。

创建国家级胸痛中心,死亡率大大降低

自去年12月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通过国家级认证以来,130余名心梗患者在这里获得了新生。

胸痛中心副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鄢春喜告诉记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初期的120分钟,是救治的黄金时间。”在传统救治模式下,患者到医院要从挂号、候诊、缴费、检查到最终确诊,才会得到进一步治疗。胸痛中心建设是目前国际上关注的一种特殊的医疗模式,旨在让胸痛患者不因错失良机而失去抢救机会。

鄢春喜表示,早年间,由于医疗设备、技术的不完善,心肌梗塞的死亡率在20%~30%之间,一直居高不下。“再加上心梗患者发病后,家属和病患的第一反应就是赶去南通、上海等周边城市的大医院,错过了120分钟的黄金抢救时间。”鄢春喜对此感到十分痛惜。自公立医院改革以来,医疗卫生系统大力推行胸痛中心建设,将县市级医院作为建设胸痛中心的主战场,让病患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快速高效的治疗。随着医疗硬件、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启东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降低至2%~3%左右。

“只要我们不停下,就是有希望”

从20%到2%,简单的数字转变背后,是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整个团队作出的巨大努力。

市人民医院与全市其他各家医院建立网络协作关系,建立完整的胸痛中心建设组织体系,逐步完善和优化多项制度和流程。同时,投入近千万元增添急救设备设施,全方位、分层次、多元化进行院内外胸痛知识培训及应急演练。仅半年时间,急诊心血管介入手术量、绕行心内科CCU直达介入手术室比例显著提高,D-to-B时间、肌钙蛋白获得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等数据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如今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时间从原来的国家标准120分钟,成功接轨至国际标准90分钟,甚至已经出现多例60分钟救治成功的病例。

“心肌梗塞发病快、变化多、危险高,而救治时限非常短。”鄢春喜说,医生在争分夺秒的同时,希望病患和家属不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跨城送医的路上,一旦病发,切记第一时间将患者送至就近的、有能力抢救的医院。“有人开玩笑说,我们心内科医生很‘武断’,但我们明白,只要我们不停下,就是有希望。”鄢春喜说道。

在市人民医院的挂号、检验窗口和急诊室、抢救室门口,随处可见“胸痛患者优先就诊”的字样。市胸痛中心主任、人民医院院长陆健泉表示,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胸痛中心实现院前、院内急救的无缝链接,成为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区域协作急救网络,救治成功率大幅提高,群众就医的获得感明显提升。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