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12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综合
2018年12月14日

陈丕茹担任北新镇十一大队支部书记后15年间,填沟造田,开辟小农场,发展副业——

一心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本文字数:967

本报记者 蔡樱子

12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绿洲嘉园陈丕茹老人的家中。87岁的陈丕茹精神非常好,他拿出一沓手写纸,上面记着他曾经的工作经历。“上了年纪,怕记不住了,就写点下来。”陈老哈哈大笑。

1960年,29岁的陈丕茹担任北新镇十一大队党支部书记,这一做就是15年。“那个年代,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既然做了‘当家人’,就要把百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想方设法增加大家的收入,让大家过上好日子。”陈老回忆起当年,记忆犹新。当时,全村人口3000多,分为8个生产队,主要靠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为生。

为了增加耕地面积,他带领全村上下填沟造田。“我们大队填平了一条半废弃横河,共计2400米,一条200米泯沟、10多条废宅沟,增加耕地面积80多亩,还修建了2400米机耕路。”陈老笑着说,他们那时候就像现在搞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了造声势,大队里的高音喇叭一天开到晚,公社里专门派来播音员,表扬哪个生产队进展快。陈丕茹和几个大队干部一起,扛起铁锹、撸起袖子、卷起裤腿一起挖泥,各个生产队积极性都十分高,个个不怕苦不怕累,增加到的耕地面积归属生产队。

据陈老回忆,填沟造田后还平整了1500亩土地,并在农田里配备了电动水泵,这样一来,浇水不需要靠着人力一桶一桶提上岸。当时队里的机械十分“富有”:有手扶拖拉机6台、中型拖拉机1台、脱粒机6台、大型粉碎机1台、碾米机1台,还有不少水泵。“靠着半机械化作业,提高了亩产收益。”陈老笑着说,那时主要种植棉花,有800亩,棉花产值高了,大队被公社评为先进集体。他记得当时去公社开会,领导在台上说,好得棉花穿红着绿,好得棉花油水正足,好得棉花草屋变瓦屋。

“光靠种地,日子过得紧巴巴,为了增加集体收入,大队里开辟了小农场,种上了桃树、梨树、苹果树,还有无籽西瓜。”陈老介绍,他们专门聘请了技术员管理果树,几年后果树成熟挂果,水蜜桃汁多味甜,梨子白白胖胖,西瓜又大又甜,各个品种十分抢手,购买都要预定。随后,还建了个畜牧场,养种猪和老母猪,产了小猪仔后免费分发到各生产队。当时大队的日子过得那叫个红火,隔壁几个村都“眼红”了。

后来,县造纸厂、农药厂、化肥厂先后落户北新十一大队,小农场和畜牧场关闭,让地支持工业发展,陈老又把眼光瞄上了农药厂的瓶盖和瓶垫,把这两个产品生产承包了下来,增加集体收入。“在村里的那15年,是我最难忘的日子,为老百姓服务,同他们一起劳作,只要他们能过上好日子,一切都值得。”陈老说道。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