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6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1年06月18日

2个月、2万字、2本书,海复镇搬场村古稀老人何益平“著书立说”庆祝建党100周年——

微信群里发连载

   本文字数:1314

融媒体记者 钱伶俐 袁竞

“昨天工作很辛苦,忙忙碌碌十五时。顶风冒雨收材料,坚固大堤为后代……”上周日,74岁的何益平即兴赋了一首打油诗发到了海复镇搬场村的党组织微信群里。这个自嘲是一个“有点傻的老人”,这般年纪不在家享清福,还在参与圆陀角旅游度假区外侧海堤达标加固工程项目。“刷刷存在感”,言语中不乏自豪,他说要用实际行动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2个月写了2本“书”

生于1948年12月的何益平,已有41年党龄,一辈子与水利工程打交道。

黝黑的皮肤,挺直的脊背,额上皱纹的沟壑里刻着岁月的印迹。见到记者,何老拿出两本用A4纸装订的“书”,笑着说:“家里小辈把我在微信上写的文字片段都整理打印成册,足足有2万字。”

今年3月底,老何来到搬场村村委会缴纳党费,村党总支副书记顾琴琴将他拉进了村里的党组织微信群。接下来的2个月里,群里时不时收到老何的微信消息推送,有时是凌晨,有时是傍晚,有时是午休时间……

老何用一段段文字分享着自己的人生经历,仿佛一本个人传记,又像是在讲述启东水利发展的曲折故事,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今,顺着时间轴带着大伙儿重温了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就像连载小说一样更新,渐渐地,大家都变得十分期待。”顾琴琴说。

从“挑泥工”到优秀“水利老兵”

1967年,20岁的老何轮到“挑泥”任务——平地插锹开拓红阳河,这是他第一次参与水利工程建设。60多米宽,平地向下挖5米多深,挖到河底时,再挑百余斤的泥担踩32级台阶爬上岸将土倾倒,这样高强度的劳动,个中辛苦不言而喻。

此后,老何又陆续参与了东方红农场围垦,开拓中央河、通启河海门段、通启河启东聚阳河段、蒿枝港河,新江海河建设等。从人工作业到机械施工,老何埋头苦干,先后获得优秀水利战士、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1世纪初,老何在村里创新采用置换土方式进行泯沟改造,解决了备土难题,这一方法随后被推广使用到221线改造等相关工程,得到充分认可。

一个个水利项目的兴修为农业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从水灾、旱灾制约农业生产到旱涝保收农业稳产高产,从农民吃不饱穿不暖到生活渐渐富足,老何是亲历者、参与者,他视自己为“水利战士”,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超龄应战”为实现“人生超越”

2011年,老何参与大唐电厂至吕四大洋港围垦工程,成为一名现场收料员,负责前往停靠在外洋的海轮上验收石块等物料。围垦工程施工全线平均水深4余米,时年64岁的老何每每深更半夜不顾风高浪急,出色地完成了出海收料任务。

2012年5月,沿海强对流天气突然袭来,风起潮涌,细心的老何发现3艘短驳船和船上人员仍停靠在外海,立即出海将其引领进港,就在短驳船停靠时狂风骤雨到来,事后发现在外海未进港的几条空船外壳全毁,正是老何的这份责任心,挽救了3艘短驳船上的人员生命和财物安全。

老何额头的褶皱里藏着一个伤疤,是为了阻止抛石后的海轮在涨潮时冒险离开,紧急时不慎跌入锚孔而留下的,当时伤及头部动脉,鲜血奔涌而出,险些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大海边的工作环境很特殊,刮风下雨无处躲,夏天格外热,冬天最为冷,晴天风沙满天飞,雨天路难行,超龄强势的水利老兵在这样少见的恶劣施工环境中,实现人生超越。”老何这样描述。

2个月、2万字、2本书,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一名普通党员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奉献精神,浓缩着对党、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扫码看更多)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