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8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江海潮
2024年08月16日

灶屋的华丽转身

本文字数:2093

◇ 周 平

过去,我们沙地人,用于就寝的屋子叫房头,用于做饭烧菜用餐的屋子叫灶屋。

灶屋里,灶是生活用具的主角。解放后,我家由单锅的泥涂灶改建成双锅的泥砖灶,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煮饭做菜,烧的是柴草,灶堂内生出的烟灰通过伸出屋顶的烟囱排向屋外。时间一长,烟囱里的烟灰越积越多,烟道变得十分狭窄,排烟就受到阻碍。特别是遇到大风天,烟灰更是排不出烟囱,大量浓烟会从灶门口涌出,整个灶屋烟雾弥漫,烧火人呛得咳嗽不止,像被打哭的孩子,眼泪直流。如果粥不开、菜不熟,“火头军”还得继续喂柴,熏得灰头黑脸,活像条泥鳅。为了畅通烟道,父亲只得定期爬上屋顶,用一头扎着扫帚的长竹竿去通烟道。从烟囱里落下的烟灰像黑沙一样,布满了灶口,父亲下来再扫灰时,鼻子顿时也变成了黑色的烟囱。

一日三餐,长期烧饭做菜,灶屋里灰尘飞舞,到处油烟依附,灶台上、墙壁上、屋顶上,像墨漆的一样。我家的屋顶是芦笆瓦箯的,下垂的芦叶和蜘蛛丝上,挂满了黑色的“糖葫芦”。有时,我们正在做菜,不经意间,屋顶上一束黏乎乎的油烟丝掉落锅中,一锅菜就此“报废”了,让人哭笑不得。

“尘”与“陈”谐音,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春节前,掸屋扫尘,打扫卫生迎新年是沙地人的习俗。腊月24日是扫尘日,父亲总会用围兜、破被单等盖好锅灶、碗厨、水缸等,藏好油盐酱醋,头戴草帽,手持一头捆绑着扫帚的长竹竿,上上下下,前前后后,打扫灶屋。掸来扫去,屋顶上、墙壁上、旮旯壁脚里,掸扫出不少黑灰、尘土和垃圾,但粘附在墙壁上、屋顶上的黑色油烟却无法清除。有时,父亲会用石灰水涂抹灶山和墙壁上的黑色污迹,但好像麻子抹粉,效果欠佳,黑色依然隐约可见。一年四季,一家人只得在这黑漆漆、脏兮兮的灶屋里,无可奈何地生活着。

最不安的还是防火。“火烛小心,时刻当心”,这是父母亲经常叮嘱我们的一句口头禅。

灶口后面靠墙的旮角里,堆放着烧煮饭菜的柴草,离灶口不过1米左右,如果做饭后不将散落在灶门口的柴草打扫干净,一旦灶堂内火星掉落,酿成火灾的也并不鲜见。小时候,帮妈妈做饭烧火结束后,经常忘记将灶门口的柴草扫干净,总会被妈妈责怪:“火烧无情,一旦发生火灾,我们就无家可归了。”在母亲的教育下,后来,我在烧饭做菜后,总会将灶门口清扫干净,并将灶口后面的柴禾放置整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家住的是稻草屋,虽然时时当心火烛,但一日三餐在泥砖灶上做饭烧菜,还是防不胜防。我至今还记忆犹新,1961年冬天,特别干冷。一次做午饭时,由于灶堂小,通风不畅,柴草不能充分燃烧,烟囱里排出的烟灰中带有未熄火的草屑,掉落在屋顶的稻草上,突然屋顶上浓烟滚滚,并冒出了火苗。说时迟,那时快,不知父亲哪来的胆量,就像猫儿一样疾速从芦芭墙上爬上了屋顶,让母亲和我将水桶递给他,浇水灭火。好在发现及时,才避免了一场火灾。至今想起,还有点后怕。

水缸是灶屋里必不可少的物件,水是父亲从泯沟里挑来的,有咸味(沙田里盐份重),也混浊。水挑满水缸后,父亲撒上明矾,反复调和,泥沙下沉,缸里的水变得清澈干净,才能用于烧茶煮饭,但咸味是无法消除的。过去,家住海门的伯父等亲戚来我家,喝着我家的白开水,总说是咸开水。缸里的水用完后,父亲还得像给邋遢孩子洗澡一样,将沉淀在缸底的污垢和缸内四壁的青苔清理干净,然后再向缸内挑水备用,不然,就难保吃水清洁和安全。而洗菜洗衣等,就只得下水桥,在混浊的沟水里清洗。

灶屋里还有碗厨,主要是放碗筷和饭菜的,油盐酱醋则放在灶墙内的搁板上。这些地方是最容易藏污纳垢的,不仅有油烟、尘土,还有苍蝇等光顾,很不卫生。主持家务的母亲只得忙里偷闲,隔三差五地去擦拭清洗,十分辛苦。

这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我家贫寒简陋的灶屋印象,当然也是那个年代大多数农家日常生活的写照。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农村经济龙腾虎跃,飞速发展,农民都实现了勤劳致富。我家建造了飞檐黛瓦的小洋楼,灶屋实现了华丽转身,厨房代替了灶屋的称谓,其穿着打扮也焕然一新。

厨房内,做菜用的是液化灶(现在已改用电子灶),还安装了脱排油烟机,做饭用的是电饭煲,烧水用的是电吊子。烧饭做菜,早已不用柴草,文人墨客笔下的“袅袅炊烟”已难觅踪影。厨房的墙壁上贴上了乳白色钢砖,吊顶上安装了奶油色扣板,明亮干净,又便于清洁卫生。过去,晚上在灶屋里劳作,煤油灯如萤火,摇曳昏暗,人仿佛在混沌世界里。如今,傍晚在厨房里烧饭做菜,壁灯、吊灯齐放光芒,满房金壁辉煌,感觉特别舒畅愉悦,别有一番情趣。锅碗瓢盆声如在奏打击乐,就连饭菜的酸甜苦辣也变得别有风味了。

灶屋里的大水缸退出了历史舞台。政府投巨资兴建了大型自来水厂,地下水管通往千家万户,水龙头安装到一家一户,我家喝上了净化的长江水,清纯甘甜,又清洁卫生。淘米洗菜时,只要水龙头一开,自来水就哗啦啦“飞流直下”。这声音,清脆悦耳,如跳跃的音符,让人陶醉,如欢快的乐曲,沁人心扉。厨房里还安装了热水器,热水、冷水,可以自由选择,吃水、用水,随心所欲,方便又省力。

过去灶屋里的竹木碗、竹片烀糕垫、竹筷架子等也早已进入了博物馆。我家厨房里有的是电冰箱、消毒柜、微波炉等现代化家用电器。新时代的农家人,过上了如梦如幻、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