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走启东老街
远离城市喧嚣的二效镇老街,以它独有的方式,传承着历久弥新的革命精神——
永不褪色的烟火与热血
本报记者 李欣怡
细密的雨丝斜斜飘洒在二效镇老街上,将每一块历经岁月打磨的鹅卵石都浸得发亮。老街两旁,青砖黛瓦的老房子在雨幕中朦胧伫立,褪色的招牌、斑驳的墙壁,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海门沙姓地主在现二效镇西南建仓房,彼时名为沙家仓。岁月流转,商贾往来,这里渐渐成为热闹的交易场所,曾经的沙家仓已变为如今全长约300米的二效镇老街。街道由鹅卵石铺就,两旁房屋林立,承载着数百年的烟火气息。
老街的晨昏曾被市井声浪填满。70岁的秦国昌坐在自家门槛上,目光望向街尾那排红灯笼。乾隆年间沙家仓的印记早已融入砖石,可老人仍能清晰指出百货商店旧址:“那时候沙家铺子的门脸儿气派,红漆柜台擦得能照见人影。逢集日,挑担的、推车的将这条路挤得水泄不通,吆喝声能传到二里地外,当时的繁荣程度堪比上海南京路。”
清晨,曹太和铁店的炉火率先染红天际,铁锤砸在铁砧上的铿锵,混着蓝裕春茶食店蒸笼腾起的甜香,唤醒整条街道。正午时分,茶馆的竹椅早已坐得满满当当,说书人醒木一拍,“啪”地惊起满室茶香。“那时我最爱趴在柜台边,听老客们讲上海滩的奇闻。”秦国昌摩挲着泛黄的茶碗,嘴角漾起笑意,“总觉得这里和十里洋场,不过是一碗茶的距离。”浓浓的烟火气,成了他童年最珍贵的回忆。
二效镇老街不仅有过繁荣的商业景象,更有着英勇的红色记忆。抗战时期的东南情报站,就隐蔽在这条老街一家王姓人家的阁楼里。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情报站如同一颗隐蔽而坚定的心脏,为革命输送着关键信息。
“这里曾是地下党传递情报的重要据点,也是整条老街建筑保留最完整的地方。”对老街发展颇有研究的村民曹建东说道,“王家人在阁楼里设置了暗格,电台、密信都藏在那里。他们白天是普通商户,夜晚就化身为革命战士,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传递着重要情报。”
最让人感动的,是老街商户们的英勇壮举。为了保护地下党员,他们毅然决定烧毁所有商铺。“那一夜,整条街都被大火照亮。老一辈人说,店铺没了可以再建,但绝不能让地下党落入敌人手中!”曹建东的声音微微颤抖。正是这份舍生取义的精神,让二效镇老街成为启东唯一一条没有被日本人占领的街道。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东通沙河上架起一条贯通南北的公路。“新公路通车那天,大家都盼着好日子来了。”曹建东感叹,“可慢慢地,商户搬走了,老街也冷清了。”
但老街的故事并未就此终结。东市新开的红星理发店里,店主沈红星一边为客人理发,一边笑着说:“从我爷爷挑着剃头担子走街串巷,到父亲开起店铺,再到我接手经营,这门手艺传了三代人。虽然店址变了,但老街的人情味不能丢。”
密雨织就灰蒙的幕布,将正午的二效镇老街裹入怀中。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见证过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血脉。当现代都市的喧嚣在远处回响,二效镇老街依然静静地伫立着,以它独有的方式,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传承着历久弥新的革命精神。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