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阳镇摸准企业痛点,主动对接需求,总在最恰当的时刻给予最精准的服务——
一句“懂你”胜过千言万语
本报首席记者 黄欣美
十月的启东,秋天寒意已随风蔓延,但南阳镇吴江产业园内却涌动着发展的暖意。“从项目招引到落地投产,每个关键节点都有政府主动服务,让我们敢投、敢干、敢发展!”江苏威尔森炭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加政的话语里满是笃定,“高效服务本身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我们选择落户这里的关键。”
这家深耕新材料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发源于新疆。在谋划长三角生产基地布局时,南阳镇曾是企业“认知以外的地方”,如今却成为其落子长三角的“首站”。这份选择的背后,是当地政府精准画像后的“懂行”服务——懂科技企业的竞争焦虑,便提供符合生产需求的现成厂房,省去企业拿地开发的时间成本;懂项目落地的繁琐流程,便全程跟踪协助审批,让手续快速办结;懂企业投产的资金压力,便主动开源节流,助力提质增效。
“政府部门事事都能想在前面。”黄加政感慨道。去年12月企业考察,次年1月便完成签约,这样的“南阳速度”背后藏着细节:因启东此前无此类行业审批先例,环评阶段有人质疑生产工艺是否涉及“两高”。南阳镇秉持“有事不撒手”的服务理念,工作人员直奔长三角同类企业,拍摄生产工艺与加工流程视频佐证,确保环评手续顺利通过。“政府见得多、懂得多,和我们能无障碍沟通,像志同道合的伙伴,让人心安。”黄加政说。
精准服务更体现在“救急纾难”的实处。厂房装修时,企业发现标配的800千伏安变压器仍在施工,而生产设备对电力稳定性要求极高。自行拉电缆需10万元,申请增容则要20万元,且审批至少3个月,这让黄加政犯了难。5月,南阳镇牵头召开联席会议,召集厂房投资方、变压器施工方与企业“联合会诊”,最终敲定从产业园综合楼计量点敷设临时电缆,费用由投资方承担。“这场‘电力接力’不仅省了十几万成本,更让我们提前两个月用上了‘暖心电’。”
好消息接踵而至。在政府协调下,企业原本计划耗资20万元购置并备案的大型行车,改为由投资方统一购置,企业仅需支付年租金。“从数字化车间改造到工业水电保障,再到产值增长规划,政府的服务总能精准滴灌。”黄加政赞叹道。
如今,炭黑科技已进入试生产阶段,全面投产后将形成年产2000吨导电材料的规模,年销售额可达3500万元。“未来的投资空间就在这儿!”黄加政指着眼前的厂房,语气坚定。
“攻坚到点、服务到位、项目到家。”南阳镇党委书记朱德新的话道出关键,“服务企业要打造‘不可替代性’,让企业找到‘非南阳不可’的理由:比起嘘寒问暖,救急纾难更实在;比起优惠政策,周到妥帖更珍贵。”这份寒冬里的暖心服务,正让南阳镇成为企业扎根生长的沃土。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