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0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民生
2025年10月28日

“银发农技 惠农先锋”志愿服务项目创新服务模式,累计惠及农民群众超3500人次——

“田郎中”耕好“惠农田”

本文字数:1662

开栏的话

点点微光,聚而成炬;涓涓细流,聚而成河。在启东这片江海大地上,从不缺少温暖的故事。从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到校园课堂、企业车间,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以“志愿”为名,把细微的善意汇聚成守护家园的力量,让文明的温度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即日起,本报开设“微光成炬 志愿相伴”专栏,记录志愿服务的鲜活场景,挖掘志愿服务背后的暖心细节,让更多人看见平凡中的伟大,让志愿精神在东疆大地持续传递,也期待更多人被这份温暖感召,成为新的 “微光”,与万千同行者一道,共燃照亮启东的文明火炬。

本报记者 宋佳琳

深秋的一天早上,项觉生微信上弹出一条新消息:“项老师,我大棚里青蚕豆的芽尖看着有点问题,我拍张照片给您,麻烦您帮我看看是什么原因。”消息是倪沈辉发来的,他是位于惠萍镇士连村的恒枫洲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项觉生点开图片仔细查看,随即回复:“现在大棚的温度是多少?温度太高的话需要加强通风,喷一次芸苔素内酯,提升叶片抗性。”

2023年以来,“田郎中”志愿服务团队上门,从品种引进、浸种催芽到低温春化、芽苗移栽,再到整枝打顶,为合作社提供全流程技术指导。在他们的精准“把脉”下,合作社种植的青蚕豆亩均收益达1万元以上,经济效益实现大幅提升。如今,一个微信、一通电话,倪沈辉就能找到这群身边的“田间专家”,及时解决种植过程中的各类难题。

“田郎中为农服务工作室”常年活跃在我市的田间地头,这支团队由12名从农业一线退休的老农技专家组成,平均年龄76岁。自2015年4月成立以来,他们始终心系乡土、情牵三农。2022年1月,在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启动“银发农技 惠农先锋”志愿服务项目,聚焦农技推广、良种繁育、青年农民与企业帮扶、农业科普教育等重点方向,有效助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推动我市“三农”发展注入“银发”力量。2023年,该项目获评“2023年启东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优秀志愿服务项目”,2025年,入选南通市2025年度重点志愿服务项目。

“项老师的课太实用了!特别是关于病虫草害的绿色防控技术,对我种植有很大的帮助。”9月11日,项觉生来到南阳镇武陵村,为武陵村的残疾人农户开展“点单式”志愿服务。“对症下药”式的面对面指导受到热烈欢迎,农户纷纷就自己遇到的种植问题向项觉生请教。

“银发农技 惠农先锋”志愿服务项目创新采用“群众点单、专家上门”服务模式,积极整合作栽、植保、渔业等多领域资源,深入养殖鱼塘、生产大棚等农业现场,围绕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水产健康养殖等关键技术,既开展面对面的理论培训,也进行手把手的操作指导。2024年以来,累计组织现场技术服务40余次,开展线上诊断与指导60余次,举办农业技术培训近25场,覆盖农民群众3500余人次。

在汇龙镇光荣村的祖平家庭农场,近200亩蚕豆良种基地,几位银发身影正俯身田间——他们是高级农艺师项觉生、施云汀、施炳南、郁建萍、施菊裕、周俊海等。他们沿着田垄缓步穿行,对每行的株高、花色、抗倒性、病虫害和特征特性等进行考察记录。2020年,正是在他们持续的技术支持与悉心帮扶下,祖平家庭农场创建为绿皮蚕豆种源基地之一。“项目刚启动时,我们几乎三天两头到农场去。”施炳南回忆道,“从汇龙镇到农场,骑电动车要将近1个小时,虽然年纪大了,但大家为农服务的心始终热忱,干劲一点不减当年。”

不仅深耕田间服务,项目还积极拓展服务外延,致力于搭建青少年农业科普与实践教育平台。在启东中学的农业基地里,团队指导引进了枇杷、无花果、樱桃、葡萄等10多种果树,并教授学生参与整枝、管护等实际操作。截至目前,项目已组织学生前往忠辉果蔬专业合作社、海复镇种子馆、嘉禾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场所,开展农业科学实践体验活动10余场。同时,团队全程协助创建江苏省关工委校外劳动教育阵地——也辉农业实践基地。项目有效激发了青少年对现代农业的浓厚兴趣,增强了他们对农业农村的认知与情感认同,在年轻一代心中播下知农、爱农的种子。

“为三农服务,永远在路上”“庄稼长得好,农民能增收,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感”……用脚步丈量田垄,用智慧浸润泥土,“田郎中”们退而不休,依托“银发农技 惠农先锋”志愿服务项目,今后将继续书写科技兴农、惠泽乡梓的温暖篇章。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